最近刷到一条让不少家长蹲在评论区感慨的视频——广州黄沙老街的一家文具店里,12岁的初一女孩小棠踮着脚趴在货架边,用带着点孩子气的流利英语跟外国客商聊荧光笔:“This one glows super bright in the dark, my clasates all use it for art homework!” 客商笑着翻了翻样品,当场拍板订了两箱。这段1分钟不到的对话,把小棠“3个月帮妈妈卖货赚10万”的事儿,推上了百度热榜的前5名。
小棠的妈妈是江西人,在黄沙做了8年文具批发生意,去年8月开始让放暑假的小棠帮忙看店。“一开始她只会说‘Hello’‘How much’,后来自己偷偷查产品的英文名字,比如‘荧光笔’是‘highlighter’,‘夜光’是‘glow-in-the-dark’,慢慢敢跟外商聊产品特点了。”妈妈说,最近3个月,小棠的“英语推销”帮店里拉了不少外国客,销售额比之前翻了一倍,连小棠每年8000块的英语学费都赚回来了。
视频火了后,网友的评论里藏着两种情绪:一种是“羡慕”——“我家孩子学了3年英语,连跟外国人打招呼都不敢,人家12岁就用英语赚钱了”;另一种是“清醒”——“重点不是赚了10万,是她把课本里的英语变成了‘有用的东西’”。有个过了英语六级的网友调侃:“我当年背的‘sales strategy’(销售策略),现在全忘光了,人家小朋友直接用来实战了。”
其实更戳人的,是这个故事背后的“教育痛点”。我们总在说“学英语要学以致用”,可现实里的英语学习,大多是“为了考试而学”:早上背的“product”(产品),晚上就混在单词表里忘了;学了“negotiate”(谈判),却从没想过能用来跟人谈价格。小棠的幸运,不是她天生会做生意,而是妈文具店给了她一个“用英语的场景”——当她把“highlighter”(荧光笔)和货架上的实物联系起来,把“discount”(折扣)和客商的需求联系起来,英语就不再是“纸上的符号”,而是“能解决问题的工具”。
这不是说要让所有孩子都去做外贸。就像评论区里一位小学英语老师说的:“我们要学的是‘用英语的意识’,不是‘赚10万的能力’。”比如有个小朋友用英语翻译了自己喜欢的《哈利波特》片段,放到网上帮其他小朋友理解;还有个初中生给社区的外国住户做“英语小翻译”,帮他们找快递、买东西,这些都是“学以致用”的方式。关键是,我们有没有给孩子“用英语”的机会?
小棠的爸爸说,孩子最近有个新计划:“她想拍英语短视频,介绍店里的文具,说‘这样能让更多外国人看到我们的产品’。”这句话里藏着最朴素的道理——英语从来不是“考试的敲门砖”,而是“连接世界的桥梁”。当我们不再盯着孩子的英语分数,而是问一句“你学的英语,能用来做什么?”,也许就能打开孩子的另一种可能。
就像小棠在视频里说的:“我学英语不是为了考100分,是为了能跟外国人说话,帮妈妈卖货。”这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比任何满分卷子都动人——因为它说出了英语最本来的意义:不是“知识”,而是“工具”;不是“分数”,而是“沟通”。
这个12岁女孩的故事,其实是给家长和教育者提了个醒:与其逼孩子背100个单词,不如给他们一个“用10个单词”的机会。当英语从“课本里的科目”变成“生活里的工具”,孩子的成长,会比我们想象中更精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