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1日,云南给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务出行租车行为划了条“硬杠杠”——省机关事务管理局、省财政厅联合印发《云南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出行租赁车辆管理办法》,把“能租什么车、怎么租车”的边界定得明明白白。
办法里首先立了“优先准则”:能坐公交、地铁的就不租车,能用本单位公务车的就不找外头的车。真要租车的话,得“一事一租”——一次任务对应一次租车,租期最多30天;要是超过这个期限,必须报省机关事务局审批,绝不能“长期占着租车当公车用”。
最受关注的是“车型红线”:租赁车辆必须是国产汽车,还得优先选新能源车型;奔驰、宝马、奥迪、路虎这些进口高端豪华品牌,直接被拉进“禁用名单”。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明确说,这是为了对标公务用车配备标准,从源头上堵死“用租车搞超标”的漏洞。
为了让规矩“不挂在墙上”,云南还搭了套“全程管”的监管体系:所有租赁的公务用车都要进公务用车平台,从申请使用到行驶轨迹,再到费用结算,每一步都有“电子台账”;哪怕是跨市出差的租车,也能通过系统查清楚“去了哪、花了多少”。
其实说到底,这则新规的核心就一个——“过紧日子”。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特意强调,要“把钱花在刀刃上”,带头勤俭办事业:公务出行不是“讲排场”的事,能省的就得省,该守的规矩必须守。毕竟,租车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公共资金,得让纳税人看得懂、信得过。
从“优先公共交通”到“禁用豪华车”,再到“全程监管”,这一系列要求串起来,其实是给公务出行套上了“紧箍咒”——既规范了行为,也传递了“厉行节约”的信号。对公众来说,这样的“硬规矩”,才是最实在的“放心丸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