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早刚刷到家长群里的消息时,我手里的咖啡都差点洒了——“成都要取消中考?以后初中读完直接上高中?”底下跟着二十多条追问,有家长说“赶紧给孩子停了奥数班”,有家长急得要给学校打电话确认。等我翻完成都市教育局的官方回应,才发现这是场“把政策掰弯了的误会”。

事情的源头其实是上周的一项改革:从2025年起,成都要探索“小-初-高12年贯通式培养”试点。本来是想把小学、初中、高中的课程“串起来”——比如小学学科学课不再是背公式,而是带孩子种多肉观察生长周期;初中的物理课衔接高中的电磁实验;高中侧重做“城市垃圾分类”这类项目式学习。结果传到网上,就变成了“取消中考”的谣言。

10月22日,教育局特意把话挑明了:这个改革和“取消中考”没有任何关系! 贯通培养不是“免考直升”,而是改变“小学拼奥数、初中刷真题、高中攻考点”的分段模式,让孩子从“被动学”变成“主动探索”。比如以前初中老师只盯着中考大纲讲语文,现在可能会花两节课带孩子分析《论语》里的“仁”,联系当下的志愿服务活动——这些东西,不是比“会背古诗文默写”更能养出孩子的人文底色吗?

其实能理解家长的慌。我楼下的王阿姨家孩子刚上初二,每天写作业到11点,周末要补三门课,就为了“冲重点高中的指标”。她看到谣言的第一反应是“那之前的努力全白费了”,直到我给她看了官方说明,她才松口气:“原来不是取消中考,是改怎么教啊?”

说到底,家长的焦虑从来不是“怕政策变”,是“怕孩子跟不上变化”。就像去年推行“双减”时,有人说“补课班没了孩子会落后”,可现在很多学校的课后服务里,有了编程课、航模社团,孩子反而比以前更爱上学了。这次的贯通培养改革也是一样——不是要“取消考试”,是要把“只用分数衡量的中考”,变成“看能力、看成长的中考”。

教育局的负责人说得很实在:“不管怎么改,中考制度会保持稳定。”也就是说,该复习的还是要复习,该努力的还是要努力,但努力的方向可能变了——以前拼“谁会做更多题”,现在可能要拼“谁能解决更多问题”。比如做一道数学题,以前只要算出答案就行,现在可能要讲清楚“为什么用这个公式”“还能怎么解决”“这个方法能用到生活里的什么地方”。

最后想提醒一句:现在网上的“教育谣言”特别多,什么“某省取消高考”“某城取消学区房”,传得比真的还像真的。下次再看到这类消息,先别急着转群,先查三个地方:官方公众号、教育局、权威媒体报道。毕竟,教育是件“慢功夫”的事,比“抢跑”更重要的,是“踩对节奏”。

说到底,改革从来不是“推翻过去”,而是“让教育更像教育”——不是把孩子变成“考试机器”,而是让他们变成“会思考、会爱人、会解决问题的人”。这一点,不管政策怎么变,都不会变。

文章插图